歐洲人似乎都很喜歡說故事,設計展就是內行人看門道 外行人看熱鬧的一周。
在這邊介紹一些令人一看就忘不了,或是故事性很有張力的作品們。
THE PSYCHO FURNITURE COLLECTION
by suelzkotlett
這個系列是由一位德國設計師所設計的,剛開始看只覺得那盞燈很幽默,跟設計師開始聊天之後才發現背後的理念才是最有趣的地方,設計師以傢俱的形式來探討在米蘭傢具展這麼樣子的一個地方,設計師們帶著自己的作品來自世界各地,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傢俱嗎?在這些傢俱中,又有多少人會被看見?
這個系列結合了藝術以及設計,簡單來說,就是一家的傢俱們都生了文明病,讓我們來幫他們診斷一下。
診斷書
壓力大檯燈(depressive lamp) :
生活在文明社會的壓力之下,每天只好喪氣地過生活,頭也抬不起來了。
過度興奮椅子(hyperactive chair ):
椅子因為興奮過了頭一直晃動,而且呈現開心到喘不過氣的橘紅色。
企圖自殺椅子(BORDERLINE CHAIR):
抒發壓力的千千萬萬種方法,一道道的痕跡遺留在椅子的手臂上,留下的不只是那一道道的傷,也是尋找出口的另一種解答。(好孩子不要學)
厭食症者之床(ANOREXIC BED):
在今天的時尚產業吹捧下,扭曲的價值觀改變了人們看自己的方式,也讓許多女性成為了盲從的犧牲者,這些紙片人要睡的床大概就如上圖般的細長吧。設計師很幽默地表示:我們這些平常人就把這生床當作是長凳好了!我倒是認為,設計啊,開心最重要。
雙重人格之櫃(SPLIT PERSONALITY CLOSET):
這個櫃子讓我馬上想到了歐洲人的特性,畢竟亞洲跟這邊比還是比較現代化,但在西化的同時我們已經流失了太多屬於自己本土的文化。反之,歐洲人那亮麗的歷史似乎再抹些方面也成為了一種絆腳石,這個櫃子可以兩邊打開,共享的內容物,是歷史與現代化的拉鋸戰。
這是一個在衛星展所展出的系列,這個studio由五個德國人一起合開的。
衛星展位於Fiera商展內,但是不用入場費,感覺是一個給年輕人追夢的地方(不超過35歲是門檻)。內舉不避親,一定要說一下我們優秀的台灣人。
首先要介紹的是這次榮獲衛星展satellite awdard 2013大獎的ShiKai Tseng曾熙凱先生以及他的合作夥伴陳函谿先生,每個經過的義大利人都會驚艷的說聲che bella,中文大概就是,怎麼那麼美?!
這位目前居住於倫敦的台灣之光純熟的運用了光以及玻璃的折射,造就水波紋一般的效果。
這邊有designo.daily的報導。
還有影片,可以更仔細地看看這盞如詩的燈。
這邊是臺灣科技大學的展區
只是我去的時候完全沒人在顧所以個人可能比較沒有辦法詳細地瞭解。
建議下一次要來的話可以跟我們當地留學生聯絡一下,都花大錢來了就做到最好好嗎?
其中設計是蠻有趣的,只是沒人解釋加上燈不亮的顯示系統,老實說如果我不是台灣人的話就直接走過了啊!
[以下是新增的區域,我寫這blog初衷是為了讓我的父親以及一些沒辦法親自來到米蘭的人看到這邊發生了什麼事,我發現最近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注意這篇文章,而我認為所有的人都有權利知道這邊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只是一個台灣來的留學生,如果有什麼誤會的地方請跟我說,謝謝。]
在傢具展的最後一天我又抱持著一定會更好的心態再去了一次這個展場,
令人失望的是面板還是依然沒電,各個作品也沒有任何詳細的聯絡資料可以給有興趣的人帶走,
而且我又好死不死衝到沒人在顧的時段,是我個人的問題嗎?可是鄰居們都有人在家啊。
米蘭傢俱展,所有設計系學生追夢的地方。
哪怕前個星期還默默無名,帶著他們的理念來到這裡,明年再回來展的時候或許已經在跟無數的大品牌合作。
年輕設計師需要被看見!
不是說來過了米蘭回去說嘴就算了。
我沒有要批評的意思,因為我有的只有無奈。
無奈在該展區參觀的時候還盡了一點身為台灣人的義務幫忙翻譯其作品以及學校。
(這裡是意大利,英文沙漠。)
無奈沒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簡介,反倒是地方很多其他展區的簡介給人亂丟。
無奈展區的彩虹壓克力板應該沒達到所期許的效果,只會造成大家拍不出好照片。
這讓我想起我們大部份老師第一堂課時都會問我們一樣的問題,何謂設計?
他們的解答一律是:簡潔是設計的最高價值。 btw,他們都是Nendo的粉絲。
希望下次可以看到台灣設計師再一次的發光發熱,但是來之前請做好準備,不要讓學生的心血化為烏有。
米蘭的台灣留學生們都會支持你們的。
最後再補一張大家應該已經看了很多次的椅子。
就是一個可以坐的畫框,而且坐起來意外的舒服喔。
他們還有光軌的燈以及漂浮的書架,日本人的設計真的很精彩。
如果喜歡我寫的文章請留個言吧,有你們的支持我會寫得更開心。